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网站公告 网站公告:暂无公告
     出版社简介       
     总编辑致词       
      组织结构        
      员工风采        
      企业文化        
      荣誉奖项        
      招聘信息        
      经销网络        
      联系我们        

伦理、道德与医德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读后感

作者:社科分社 刘春雨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一书由首都医科大学张艳清教授主笔,结集了由其所在院部包括张教授在内的八位老师的研究素材。此书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记得第一次见到张教授时,她调侃道:“首都医科大学与出版社离得很近,便于往来交流及办理手续,所以这次的研究成果还由你们来完成出版吧。”(其实是由于张教授曾参与我社“学习型机关博学文库丛书”编写,与出版社结下情缘)当时我就产生了疑问:这也能成为选择一家出版社的原因吗?那也未免太随意、太不重视自己的研究成果了吧!难道是稿件质量一般?!

起初,我只抱着完成领导交代任务的心理去看待这本书稿的编辑。当我通读全稿一审后,我的感觉却焕然一新,在接下来的出版流程中,我开始不自觉地严肃和庄重起来。我感觉到的,没有学术研究的枯燥,也没有学术研究的“流水”,更没有学术研究的晦涩。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对伦理、道德与医德三者意义及其关系引经据典的论述,深入浅出、行云流水般将中国传统医德面貌的娓娓道来,并对当今中国医德建设给出了可行的、实用的、科学的建议,既体现出编著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又不乏真情实感,句句是肺腑之言。

全书以20万字的篇幅,精炼、系统阐释了中国传统医德的内涵及产生、历史发展,现代医学的道德困境与反思,传统医德思想的现代转化等关于医德学科领域的几个重要方面,研究周全、科学,论述清晰、严谨。全书通篇叙述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即什么是伦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医德,三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若将三者的概念、发展演变及关系厘清了,对中国传统医德的内涵理解也就一目了然,对如何构建当今社会的医德体系获得理论支撑和学科性的系统指导也就不会那么抽象。

关于“伦理”。作者从西方文化中关于伦理学的研究着手,通过词源意义上(伦理来源于伦理学)古希腊哲学家、古罗马历史学家关于人的道德品性的判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家、学者关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该词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如秦汉时期成书的《礼记•乐记》篇中关于“伦理”的论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还有其他类似的相关论述,都说明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是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来源。有关西方文化中关于“伦理”的研究,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当时的许多道德现象进行了整理分析,试图研究道德的本质、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探讨人的品质的形成规律,并将其称为“伦理学”。书中为了解释“伦理”,旁征博引,较多引用了类似于上面的论据,读来很有味道,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多列,即便举例也没有原文论证有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这本书,亲自体会。

关于“道德”。不难看出,在上述关于“伦理”的阐述中提到了“道德”,而且要说明“伦理”的含义无论如何也离不开“道德”。《伦理学大辞典》中给“道德”下的定义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作者认为,“道德”与“伦理”在人类进化演变中,体现出了相似的含义。现在通常的研究认为,“伦理学在很多时候又被称为‘道德学’或‘道德哲学’”,这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伦理学界的‘伦理就是道德’的认知范式,并以此建立伦理学的学科体系”。但是,道德并不等同于伦理,总体而言,“伦理”更侧重于社会整体的道德规范,而“道德”更强调个体的内在操守。“如果说伦理反映的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那么道德就是指这种社会关系准则经由个体认知转化而表现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

关于“医德”。为了追溯中国医德的渊源,作者煞费苦心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仔细扒拉了一番。首先提出传统文化中具有医德的内涵并经常使用的是“医道”这个词,在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明确将中医学定位为医道。传统医德视医学为“仁术”,重视医学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发挥,不少古代医家把医学视为“立德、立功、立言”之道,强调要“敬德修业、以医进德、德术并重”。如,伏羲、神农、黄帝作为“传说中的中华医药和医道的开创者,在他们的传奇事迹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行为——尝百草”;作为民间医生,“神医”扁鹊始终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将传统医德思想从朴素的观念形态向医德规范的转化,代表人物有张仲景、淳于意、郭玉、华佗等。

那么,关于“医德”的现代定义又是如何呈现的?作者引用《中华伦理道德辞典》中对“医德”这一词条的解释加以说明:“医德即医务道德或医学道德,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在以上解释的前提下,作者通过对比分析、调查研究,对“医德”的含义进行了拓展,指出它是“用于约束医务人员的行为活动,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社会、集体和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手段。”

透过对中国传统医德的宏观论述,藉着作者的研究和总结,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医德可以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医学职业道德规范。中华医道创立伊始,在那些开拓者身上就已经萌发了医德的基本观念和追求,即在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使命感的驱使下,不顾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危,想方设法去救治病人,这正是中国传统医德一以贯之、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核,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在本书开篇导言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忧虑,“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特征,已经有太多的描述,有憧憬也有忧患”。并引用海德格尔在审视当代社会的处境时所说的话:“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当代这样对人拥有这么多的知识,但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少地懂得人。”“道德的模糊性”是我们的困惑。“技术的统治”和“道德的模糊性”,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现代医学领域。伴随着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也产生了疑惑并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甚至频频引发矛盾。作者认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困扰主要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价值、伦理和道德层面的问题。并建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医德的传承是根本,完善也是必需的,将传统医德思想精华与时代精神、医学职业精神相结合,这是解决传统医德困境的基础和前提。 全书虽然在逻辑安排上显得有些条理不清,并存在反复引用古语名言的问题,但这不影响它的学术价值,作者通过对“伦理”、“道德”的解析,进而引出“医德”,重点研究探讨了我国的传统医德,并对其进行了现代转化与衔接,推动了传统医德的发展,也满足了当代医德建设的需要。全书论证,不是简单框架,不是单纯说理,没有显得骨瘦如柴,而更多的是繁枝和茂叶,呈现的是丰盈圆润。毋庸置疑,只有坐得住冷板凳的学术研究者才能写出这样厚重、静谧的文字。有学者曾讲到,从根本上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忧患,也许要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求答案。我无法判断这位学者的观点是否具有前瞻性,但我个人倒是非常肯定地认为,要想解决我们自己的忧虑,必须要从我们的根上寻求药方……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正不断深入,正如作者所言,“其中纠结着生命伦理问题、医疗公平问题、和谐医患关系建设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医学的道德建设。新时期医学教育的使命,就是增强医学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对医学教育的要求,更是对医德教育的要求。”希望本书能够满足医学工作者、医学院的广大师生、医学伦理研究者关于中国传统医德的探究和考量,为现代医德的发展、完善建言献策。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所谓“省察”,就是“觉解”,即自觉理解和自觉体验,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内容,不同的觉解层次获得不同的境界。当下时代的种种医疗卫生问题,虽然不单纯是由医德缺失所导致,甚至被外部因素所左右占的比重更多,如体制问题、不客观及过分夸大的媒体播报等等。但从长远来看,“省察人生、 觉解生命”,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医”与“仁”及其本质与内在关联,对今天的医德建设和医德教育十分必要,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局面的出现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