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网站公告 网站公告:暂无公告
     出版社简介       
     总编辑致词       
      组织结构        
      员工风采        
      企业文化        
      荣誉奖项        
      招聘信息        
      经销网络        
      联系我们        

用影像记录延安精神 用史实描述中国精神——《延安延安》影视图书编辑创作手记

作者:社科室 刘春雨



70多年前,中央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来到延安。13年厉兵秣马,13年探索创新,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败为胜。延安改变了中国,延安走向了世界。从此,延安成为照耀中国的红星。延安,究竟有什么样的神奇故事,70年来吸引着中外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地朝拜革命圣地,叩问往昔风雨?

主题出版弘扬延安精神

2014年5月22日,以“延安精神中国梦•鲁艺岁月火红心”为主题的“延安精神进校园”主题图书创作分享会在延安大学523音乐厅举行,来自中国出版集团王俊国副总裁、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著名导演闫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副总编辑赵卜慧以及《中国电视报》、陕西广播电视台、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等相关领导,以及《延安延安》电视片以及图书创作团队、片中受访者代表、红二代代表、学生代表等出席活动,与延安学子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延安精神创作感想。中国出版集团向延安大学、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捐赠《延安延安》《大鲁艺》,活动在延安大学鲁艺学院音乐老师激情四溢的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坐在台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与会代表主题创作体会,而我却有着另外一个似乎不为人知的身份——责任编辑。也许同学们感受到了我的异样,时不时回头或扭头看我,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我是他们中表现得最兴奋的一个,一会使尽全力鼓掌,一会拍照,一会又把照片传到微博、微信上,一会又有相关人员找我问这问那。看到我“超乎寻常”的表现,身边的同学们时不时拉回走神的自己看向台上,看看台上正在表演着什么样的精彩“节目”。尤其是当被我们邀请的片中受采访者82岁的冯生友老人和85岁的鲁加选老人满含深情地讲述当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延安所发生的感人故事时,他们操着一口陕北话讲得激情四射,而我却满脸疑惑。之前编辑书稿时,只是通过他们的口述史料了解到他们作为延安时期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的一些故事,如今有机会能眼见其人,亲耳恭听,是多么难得。于是我全神贯注“竖着”两只耳朵听,即便我知道他们故事的一二,可我还是难以听懂他们到底讲的是什么,无奈之下,我求问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女同学,她很认真地给我讲述着台上两位老人所讲的故事。

一位当年给毛主席拜年,还与毛主席合影,今天过来参会手里拿着当年和毛主席的合影,兴奋不已,自豪无比,我很好奇他手里的照片,经得同意观摩一下,他指着照片中的小孩对我说:“这是我。”我当时特别惊讶,不仅一呼:“这是您呀?”我惊讶的不是那个人不应该是他,而惊讶的是对这张照片的熟悉,因为《延安延安》《大鲁艺》纪录片和同名图书中都有这张照片,我也奇怪,为什么大家每次都感同身受地去选用这张照片,尤其是在《延安延安》一书中,由于稿件体例设置的原因,书中穿插的图片并不多,都是经过我精挑细选后加入的,但还是没能“落下”这张照片,最让我感到幸运的是,今天我居然能亲眼目睹照片中的这个“小孩”——如今已经82岁的冯生友老人。1943年春节,毛泽东在杨家岭接见向中共中央拜年的农民秧歌队,冯生友当时还是一名孩童,随同秧歌队一起给毛主席拜年,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照片中,毛主席站在人民群众的中间,表情严肃认真,却不失和蔼可亲,完全是近距离接触,“打成一片”,感觉不到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首长,从群众的表情里可以看出他们脑海中也没有“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这样的概念,也许这就是延安的平等吧。

与两位老人近距离接触,我自己也感到神圣无比了,因为他们生长在中国的红都、革命的圣地——延安,他们还是那段改变中国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还与毛主席及其领导的红军休戚与共,鱼水情深。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延安精神的继承者、宣传者、践行者,为了参加我们的延安精神主题图书分享会,他们虽八十几岁高龄,却都提前半小时来到会场,而且很认真地对我们说:“这可是大事,不能耽误。”我被他们的认真态度、谨言慎行而感动,我忍不住握住他们的手,希望延安精神能感染我,激励我,传递我正能量。

影像故事感动现实中国

《延安延安》是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纪录片真实地反映了1935年至1948年中央红军从进入陕北到中央机关离开延安的13年间,中国共产党人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的历史。片中138位讲述者的集体回忆、150万字的采访素材、200小时的影像资料,无疑成为电视片同名图书弥足珍贵的创作素材,图书更侧重描述13年来“延安是天堂”这一理想社会的塑造过程,进行的各种制度建设与尝试,即围绕人来写,描述和分析,为什么在物质贫乏的状态,在一个不性感、不繁华,看起来灰头土脸的小城市,人们会那么乐观,精神富足,精力旺盛,这个特殊的城市到底植入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模式”的基因,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与其产生共鸣,称之为天堂? 一个军队,一片土地,一个政党,有了什么样温暖而激动人心的故事,诠释着中国精神?书中通过诠释延安社会中所体现的信仰、理想、平等、尊严、民主等,人人心向往之,是任何理想社会模型都必备的元素,延安精神会永葆青春,指导和激励我们的党和政府鞠躬尽瘁,为人民创造更为美好的幸福生活。

作为一名年轻编辑,能接受《延安延安》这个极有挑战意义的重点选题出版任务,不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回想起图书出版编辑的点点滴滴,内心无限感慨而又无比欣慰,为图书出版所付出的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如今回味起来觉得都是值得的。由于书中素材采用的是采访速记材料,口误及笔误在所难免,这为编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要对稿件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涉及的方方面面查阅资料对照,进行核实。由于这段历史的特殊性,同样的历史事件经常会有多个版本,大家观点不一,各持己见,为了求得最准确的答案,我特地到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再有,由于书中纰漏了很多回忆性的历史,而且都是鲜为人知的,史料很难查询。就像这次在延安大学搞活动时,延大的老师很有感触地说:“这本书不错,里面有很多细节的历史连我们都从未听过。”在这期间,免不了麻烦陕西电视台的编导们,为查缺补漏,那几天每天至少能接到我的十几个电话咨询,多的时候一天有三十几通电话,每次他们都不厌其烦地帮我们核实。例如,“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的乳名是“棒儿”还是“捧儿”,计量单位应该用“石”还是“担”,跳出“周期律”还是跳出“周期率”? 可想而知,附加的工作量何其繁琐。

从纪录片创作时的全程跟踪,到图书选题的出版策划,与摄制组编导、图书作者、排版公司、封面设计等沟通与交流,特别是为赶出版进度,我和另外一名责任编辑胡百涛,与出版社校对同事姚丽娅、常高峰共同驻扎在排版公司附近的“7天连锁酒店”,7天封闭做书,7天编排校无缝对接,最终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一段让我记忆深刻的话:“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我想,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伟大的中国复兴之路的梦想才能实现。而延安时期那群人在那片黄土地上真实地记载了一段历史,那就是信仰、追求、奋斗、坎坷和崛起,这就是中国精神。作为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朴实而自然的生动解读版本,本书的出版,期望能为广大读者传递一种精神,从138位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看到延安精神,如果你能感受到延安精神的那份感动、那份温暖,相信它将带给你无穷的力量,摒弃世俗的浮华。恰如编辑部刘向鸿主任所提炼的主题词:让延河的光影照进复兴路现实,用宝塔山的火种点亮中国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