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网站公告 网站公告:暂无公告
     出版社简介       
     总编辑致词       
      组织结构        
      员工风采        
      企业文化        
      荣誉奖项        
      招聘信息        
      经销网络        
      联系我们        

致我们逝去的小人书时代
-谨以此文献给和我有共同记忆的人

作者:法律二室 庞从容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都会对物质匮乏有深刻的记忆,精神产品也极少。就像我的儿童时代,电视属于稀有物件,偶尔的露天电影更是难得的精神盛宴,但是每次忆及这段时光,对我来说似乎还是带着暖色的,因为有小人书,它带给我快乐,淡化了因为贫困本来阴郁的生活底色,仿佛是乌云背后的阳光难以遮挡的光芒,在记忆中明亮地闪耀。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我记得最重要的大众读物就是小人书(大人也看的),大抵分为两类,基本上都是黑白的。一类是对电影和电视剧进行摄影,然后配上文字,将人物和情节连缀起来的小人书。另一类是绘画作品。很多绘画非常精细,对于人物的相貌、行为包括表情都是很生动到位的。我小时候很喜欢画人物,但是我从来画不出两张一样的,或者说不会多角度的画一个人,所以我很惊讶小人书中反复出现同一个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你都能够看出是同一个形象。2009年《天涯》杂志的某一期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就以前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连环画做评析,我读完后,深感“心有戚戚焉”。他文章中提到连环画中的赵子龙、岳飞等人的经典形象,让我想起现在四大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中,其中的人物造型,我们看了常常会说像或者不像,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水浒》中的花和尚、武松,《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孙悟空,《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诸葛亮等,为什么我们会有评判标准,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儿时小人书上的绘画形象,在我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我们判断“像”与“不像”的法则。想一想,最早创作这些人物形象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们必须深刻领会原著的人物特点、性格和内心世界,创造出经典的人物形象,包括穿戴、举止,神态,还有可能包罗万象的人物活动的背景……真让人感叹他们真是很了不起。

我小时候对小人书的喜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为了看到小人书,一种途径是购买。那时一般的小人书定价是一毛多到三毛,薄的便宜的有九分钱的,我记得西游记中《小儿国》就是这个价。如果小人书比较厚,特别是分上下册的,一般是三四毛钱。对于当时的来说,想要自己买一本新的小人书并不容易,要一分一分的攒。我那时最大的经济来源是采茶叶,鲜叶四分钱一斤,难采的叶片特别小的茶叶是六分。早上五点钟起床,中午在茶地里吃饭,我一天能够采三四斤,但是拿不到现钱,到秋后对账拿钱。再说母亲拿到钱时会扣下大部分,只有一两毛是我的。再一个经济来源是过年的压岁钱,大概有个五毛一块的。过去日子经过,就像过去的钱经花一样,一年过起来比现在五年都慢。张爱玲说:“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缓,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阳光”,她记忆中的童年想来也是非常漫长。而我总是伸长脖子似的盼过年。等拿到钱了,一路欢跳地跑到五六里之外镇上的新华书店去,隔着玻璃看着一本本小人书彩色的封面,那喜悦的心情难以表达。看中的就问售货员,多少钱一本,有限的钱总想尽量多买一两本。我小时候不大爱看打仗的,而是喜欢古装戏的,对长裙飘飘水袖善舞的仕女,简直是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印象深刻的有越剧《红楼梦》、黄梅戏《女驸马》、京剧《白蛇传》等——顺便说一句,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专业学唱戏,穿上那样好看的戏服,演绎才子佳人的故事。

为了看更多的小人书,还有一个渠道,就是相互交换。交换的过程有时候并不那么顺利,但是总会想办法达到多看的目的,比如刻意讨好有新书的主人。有些小人书像钞票一样流通,辗转,时间一长,变成前后都没有了,只剩下中间部分,而且没有封面的保护,看起来像一团海带卷,样子很惨。

花少量的钱看更多的小人书,也是有办法的。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到县城,他要开会,不知道把我放在哪里才好,我看到路边有摆书摊的,就说在这里等他,让他给我五分钱,五分钱可以看三本书。一下午,我坐在小凳子上看了三本书,从日头当午到暮色四合。其中有一本就是《小花》。虽然是黑白的,但是陈冲和刘晓庆青春甜美的形象是那样美丽动人,故事和她们的美一样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

前两年看到一部电影《还有多远》,勾起我的往事情怀。片中有一个八九岁的农村男孩,就是为了看电影《小花》,骑着一个重磅成人男式的永久牌自行车,不是坐在座凳上面骑车,而是将腿从三角架的空挡中伸出去,站着骑,并且是蹬着半圈,这是比较费力的,放映电影的村子很远,他一路上不停地下来问:“某某村在哪里,还有多远”,途中还遭到别的村子里小孩子的围攻,要抢着骑他的自行车,路上还要经过一条河,小男孩遇到一位好心大爷招呼他上小船,这才才连人带车了过了河,男孩要答应大爷,回头讲《小花》的电影给他听。当孩子风尘仆仆、汗水淋漓终于赶到放映电影的地方,却是这样的情景:《小花》刚刚结束,人群正在散去。放映员落下荧幕,还没有熄灭的灯光照在男孩满是泪水的脸上,他是那样伤心,那样无助和孤单,好像丢失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当时看到这一幕,我也忍不住流泪了。其实我们也和那个孩子一样,为追求梦想历经漫漫路途,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与梦想失之交臂,擦肩而过。

时间真快,仿佛一只白鸟停息在枝头,悄无声息,待人意识到它的存在时,它猛地一蹬双腿,“倐”地箭一般地飞走了。小人书的时代已经远离,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成为历史的名词。现在,生活也不再贫困,而真正的乡村不断消失。那种怅然如同诗人海子的诗: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悲伤。

万物都是双刃剑,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纯真和纯粹的快乐越来越少,生活如此匆忙,我们来不及体会。还记得《圣经》的告诫吗:要进入天堂,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的模样。

昔日不再重来,小人书的时代一去不返。好在还有回忆,回忆是赶不走的地狱,也是谁也无法驱逐的天堂。

专家评语:该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阐发时代的共同记忆,选题新颖,文笔极佳,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