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网站公告 网站公告:暂无公告
     出版社简介       
     总编辑致词       
      组织结构        
      员工风采        
      企业文化        
      荣誉奖项        
      招聘信息        
      经销网络        
      联系我们        

我与书的缘分

作者:法律二室 唐仲江



我出生在广西一个祖辈都是农民的贫寒家庭,有姐弟三人,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而我们三个子女的教育支出占了绝大部分。妈妈只有初小文化,但她骨子里却认为读书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唯一正途,她的一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你们读得,我们就送,读到大学我们也要送。如果读不得,那也不要怪我们。”一句简单而又朴实的话,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和读书生涯。或许不仅是妈妈,甚至是我自己都没想到,当我进入校园时只是一个四岁的小孩子,而当我迈出校园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时已经是二十四岁的青年小伙子。对于当时我所在的农村地区而言,能够考上大学几乎已经是一个神话,更遑论当时可能没几个人听说过的研究生。而我四岁开始上学读书直到研究生毕业,一口气读了二十年,恐怕这远远地超出了妈妈和我自己的预期。当然,回顾自己的校园生涯还算争气,从上学前班拿第一张“红花少年”奖状开始,直到研究生毕业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其间各种奖励荣誉从未间断。

起初被送到学校时,是家长和老师要求我们读书。他们对学生是一样的期待和教诲——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当时的我不理解什么是“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但是冲着大人和老师们告诉我的那些“诱人”的东西,我像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一样认真地听课,努力的读书。上了大学之后少了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在非常宽松和自由的大学四年里,有很多曾经的高考状元对于原先一直紧绷的弦突然放松了而变得不知所措,于是玩魔兽、打CS、谈恋爱……这些就成了不少人消遣时间的选择。或许是在大学之前被强制读书久了,也可能是自己已经将原先的强制读书内化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我已经离不开书本了,成了图书馆和自习教室里的常客。当我无意中看到《黄庭坚文集》中的一句话“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时,深有同感。其实,刚上大学那会,我也有些迷茫,面对大把的自由时间而不知所措。尽管我也有过短暂的迷茫期,但却始终坚定地认为: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当你不知道自己该干嘛的时候,多读点书总不会有错。

2009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在校园里待了二十年的我终于走出了校园进入法制日报社参加工作。巧合的是,当时安排我负责的两个报纸版面,一个是法学理论版,另一个正是读书版。这让我既兴奋,又有很大的压力。兴奋的是读书本就是自己最大的爱好,而压力则是因为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编辑,在《法制日报》这样一个中央级的媒体上向全国的读者推荐有品位的图书,实在是“鸭梨山大”。于是,除了自己平时多读书之外,还时常关注各种图书排行榜,并且经常去图书大厦和书店翻阅各种图书,尤其关注其中的学术类图书。以前自己总是背着书包去学校上学,而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仍改不了这一习惯,还是喜欢背着书包去上班。出门之前书包里至少放一本自己近期要看的书,以便于自己在上下班的公交车里或者地铁上随时可以取出来翻阅。

归根结底,我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缘分也是源于书。2011年大概6月份的时候,庞从容编辑在一个名为“法律学堂”的QQ群里发了一条“独角札丛”系列图书的宣传消息。我看了之后很感兴趣,于是就跟庞编辑联系,两个人聊天的时候都有一种对法律学术共同追求的理想,而且都非常喜欢读书。只不过她除了爱读书之外,还在“生产”书,而我只能读他们(包括庞编辑)生产出来的书。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时代,我感觉身边像我一样能够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多研究一些学术问题的人少之又少,还时常感叹“偌大的世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所以当和庞编辑聊天时,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聊天过后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她寄来的“独角札丛”的几本样书,我非常地喜欢。在当今参差不齐的法律图书市场中能够看到这样一套“感受法学与人文之美,栖息思想与诗意之间”的图书,让我眼前一亮,并被这套丛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发现了这样一套好书,我也迫不及待地向我的读者们推荐和分享,于是很快地在《法制日报》读书版上刊登了这一套丛书的书讯和书摘。在此后的聊天中,庞编辑说社里正在筹备新建“法律学术编辑室”,这就更增加了我的兴趣,并由此萌生了到出版社工作的念头。毋庸讳言的是,要离开法制日报社这一中央级的媒体去从事被称为“夕阳产业”的出版业,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自己一直所坚持的报纸“读书版要重品质,学术版要重学术”的理念并未获得应有的尊重,经过深思熟虑,我最终还是怀揣着自己的学术理想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来到出版社之后,记得在制作名片时,我想起庞编辑的名片背后印有一行很有力量的文字——让优美与沉思得到应有的尊重,为了与她的名片风格保持一致,我的脑子里突然蹦出这么一句话——与每一本书相遇都是一种缘分,于是就将其印制在了自己的名片背后。这句突然从脑海里跳出来的话,既代表了我与平时所读的书的缘分,毕竟在茫茫的书海中挑中一本书来读的确是一种缘分;同时也代表了我与所策划编辑的书的缘分,毕竟要出书的作者万八千,而他们却在众多家出版社中找到了我,抑或是我在众多要出书的作者中选择了合意的作者,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既是与作者的缘分,也是与一本书的缘分。

现在还时不常的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喜欢读书?我都会以开玩笑的口吻回答:“像我这么瘦小,干体力活肯定是不行的,那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了。”记得在《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这一部史诗般的电视剧中有一段关于读书的对话,或许很多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不太在意,但我却印象十分深刻,也深有体会。在这部电视剧的第二集,琼恩•雪诺问被称为“侏儒”的提利昂•兰尼斯特:“你读那么多书干嘛?”提利昂•兰尼斯特回答:“我必须为我家族荣誉出一份力,我兄弟有他的剑,而我有我的智慧。就像剑需要磨刀石,智慧需要的是书。这就是我读这么多书的原因。”看到这段对话时,让我想起了我的书法启蒙老师赠我的一幅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这两段话,前者出自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乔治•R.R.马丁所著的史诗奇幻小说,而后者节选自宋代汪洙所编的《神童诗》,虽然中外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自幼身材瘦小,注定了不可能靠体力吃饭,于是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并由始至终的贯彻践行,因而书就成了我成长之路的最好伙伴。“别人怀宝剑”,我既然拿不了剑,那就让笔成为自己的“刀”。如何使自己拥有一把能够披荆斩棘的“刀”?那就只有读书了。

尽管出版业被称为“夕阳产业”,但我非但没有后悔自己当初从事这一行业的决定,而且还很庆幸自己当初的抉择。尽管为他人做嫁衣的日子有时也会有些枯燥,需要耐心,需要自己的内心能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但当看到书架上那一排排自己亲自参与策划编辑的书籍时,内心会有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尽管我从事图书编辑的时间还不长,尚不到两年,但我对于衡量一本图书是不是成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那就是:当你策划编辑的图书经过各个环节生产出来之后,你会不会有一种激动的感觉?会不会像父母迎接自己子女的诞生一样充满了期待?会不会将它当作一件艺术品去欣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你策划编辑的书是成功的。如果你连自己策划编辑的书生产出来之后都不愿意多看一眼,你怎么能要求你的读者去喜欢它呢?毋庸置疑,这样的书肯定是一本“失败之书”(借用北岛《失败之书》的书名)。其实,从事着一个天天与书籍打交道的行业,有时候静下心来细细琢磨,让我觉得人生就像是一本书,序言是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和畅想,目录是我们实现人生梦想的纲要和步骤,而内容就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痕迹”。

专家评语:该作者结合自身求学和入职以来的经历阐发人与书的相遇,真实的美丽即魅力。文章行文流畅,感情真挚,展现了一个出版人较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