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网站公告 网站公告:暂无公告
     出版社简介       
     总编辑致词       
      组织结构        
      员工风采        
      企业文化        
      荣誉奖项        
      招聘信息        
      经销网络        
      联系我们        

哈军工精神永存-《哈军工传》概览感悟

作者:财务部 刘亚珍



《哈军工传》这套书因为部头有点大,已经躺在家里的书堆里有好几年了,懒得去翻阅。这次,为了响应出版社组织的首届读书征文活动,在书堆里翻阅,看到了这部书,开始也没太在意,以为是枯燥无味的史料之类书,可能是一时没有找到能吸引我的书的缘故,随便拿起了这本书来翻阅。

不翻看不知道,原来这是一套用故事形式讲述现今已不存在,但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发展、存在历史的大型传记类纪实文学作品。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起伏跌宕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手法,更有我在部队大院生活多年的情节,因为大院里的许多前辈们,与哈军工有着密切的关系。

粗略浏览,《哈军工传》全书分上下两卷,约165万字,用章回体形式纪实,共103章,作者说是为与“哈军工第一个番号‘103部队’相呼应,这种表现手法别具一格,颇有意思。书的内容以丰厚、翔实的资料、图文,全面、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叙述“哈军工”的历史,展现“哈军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领导下创建、发展的历程和一代代“哈军工人”献身于国防尖端事业的奉献精神,讴歌了“哈军工人”为建立和发展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伟大功绩,不少师生即使是在被历次政治运动磨难之时,也没有放弃对发展国防尖端事业科技攻关,他们尽心尽责,努力为强盛的中国国防尖端事业而呕心沥血,生生不息。

作品特别展现了陈庚大将为创建“哈军工”的突出贡献,褒扬了他从创建“哈军工”之始,就一贯坚持老专家、老教授“两老办学”思想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历尽所能,在哈军工存在期间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保护教师不受伤害、少受伤害,学生不受冲击、少受冲击为中国的国防尖端事业后继有人、持续发展,做了开创性的高起点的奠基工作。哈军工早已在历史的场合中消失,它存在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奠基、它开创的中国国防科技研究教育事业,已经在神州大地上遍布硕果。以哈军工有关专业系为基础组建的高等学校分布在大江南北,名冠天下。据了解,大家都熟悉的国防科技大学,就是哈军工主体南迁后组建并发展而成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它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并发展的;南京理工大学,是以哈军工炮兵等系为基础组建并发展的。还有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工程指挥学院,都是以哈军工的相关系为基础组建并发展的。哈军工开创的事业后继辉煌,精神永存!

这部作品有两点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一是能够尊重事实,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反映前苏联对“哈军工”创建、发展的贡献,包括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科学研究等等,即使在中苏领导层出现分歧,撤回援助人员之时,双方人员依依不舍,不少前苏联的援助人员仍用可能的方式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为苏方人员撤走后哈军工独立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帮助,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二是对历次政治运动的描写,既反映了当时运动的情况和某些运动的残酷性,又没有仅仅限于写这些运动本身,而是从中体现出“哈军工人”不放弃对科技追求的精神,即使师生们在受到审查、遭遇“隔离”的时候,也念念不忘肩负的使命、不忘肩负的事业。

这部作品创意主体思想独到,故事编排设计得当,叙述史实点面结合,条理清晰,展现场面宏大,历史绵长。作品突出的特点是:全书自始至终贯穿了、褒扬了“哈军工人”终生不渝的报国精神,他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事例在书中俯拾皆是,无论是在哈军工还是在其他地方,无论顺利条件下还是极端时期,无论青壮年时期还是暮年,他们的报国情怀始终不变;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哈军工师生从进入哈军工那天起,就开始养成坚韧不拔、敢于蔑视任何艰难困苦的意志力,他们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其他地方,不管面对什么困难,都敢于自强、敢于拼搏;志存高远的奉献精神,哈军工培养了千万学子,一件必做之事是引导学生树立人生大目标,他们把钱学森作为学员的榜样产生的巨大催化力,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从金银滩草原的课题组长到歼10战机的总设计师,都有“哈军工人”的身影;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哈军工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空谈的科学精神,承载这种精神的学子在载人上天工程、在“银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研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哈军工人”创造了诸如风洞群、歼10战机、水翼艇、水下智能机器人、“银河”巨型机等等辉煌,正是他们敢于创新的的写照。当然,哈军工本身也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精神的结晶。这些,正是我们现今社会需要大力发扬传承的。

专家评语:作为一篇读后感,该文融知识性和说理性于一体,展现了中国军工风云变化和政治冲击下军工人的精神,较好地把我了这部作品的精髓,是一篇极佳的读后感。